在選擇鼓聲音之前,先看看這段鼓錄音的歷史
- Alex Chen
- 2024年11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討論如何錄製鼓之前,回顧一下我們如何從起點一路走到今天擁有如此多選擇,會是很有幫助的。透過一些實驗,你也許能找到這段發展歷程中某個最適合你的錄音方法。
不必追溯到早期的原始年代,我們可以從1950年代左右的流行音樂錄音開始談起。
在流行音樂錄音剛開始時,通常只會在整套鼓組上方放置一支麥克風,並在大鼓前放另一支。要記住,那時候樂團是現場錄音的,所以鼓聲可能會洩漏到各處。
隨著時間推進,特別是搖滾開始成為主流,一種更貼近、更具競爭力和攻擊感的聲音被需要,因此開始增加麥克風。有些人為小鼓加裝了麥克風(有時裝在鼓下方),有些人為floor tom加裝麥克風,還有人開始玩麥克風的立體聲定位。大鼓前皮常常被移除,麥克風放得更靠近或直接放進鼓裡。鼓內部也加入了填充物,以獲得更硬、更乾的聲音效果。有些人甚至開始使用錢包、啤酒墊和膠帶來阻尼小鼓或通鼓。
隨著調音台上有更多的通道,人們為想突出的聲音增設麥克風,就像古典音樂錄音師為管弦樂團的拾音點添加麥克風一樣。有些人為Hihat加裝麥克風,有些人開始給Tom鼓加麥克風(有時甚至從下面!)。隨著業界更加走向立體聲發行,通常會加入第二支Overhead麥克風來增強立體效果。
同時,隨著有更多的軌道可用,我們開始考慮分離錄音。鼓組被放入隔音室,歌手也更常進行後期錄音。但一段時間後,當超級乾淨、貼近的聲音流行起來時,人們開始覺得鼓音的寬度和深度似乎被隔離過頭而失去了一些特質,於是開始加入環境麥克風。最終,我們看到有些人為整個鼓組的每一部分都安裝了一支甚至多支麥克風,以及多組環境麥克風。
但你真的需要這麼多麥克風嗎?
少即是多?
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在鼓組上使用較少麥克風的聲音優勢;更好的相位關係,更有整體的單一樂器感,而不是分散的各部分。我在錄鼓時通常的「首選」設定是一支大鼓麥克風、一支小鼓麥克風,和兩支拾取整體鼓聲的麥克風,一支在吊掛通鼓上方向下看,另一支在地通鼓那邊橫向看。我認為這是我整組鼓的左右拾音,很少需要額外的「Overhead麥克風」來拾取足夠的鈸聲。

我可能會在鼓組前方放置一兩支Room麥克風,距離鼓組有些距離。但對我來說,這幾乎就是全部了。我發現,通鼓在這樣的設置下比起使用超近距離的麥克風來得更飽滿且定位更自然,小鼓在立體聲畫面中被拾取也讓聲音更豐富,同時中央還有它的專屬麥克風來加強。這樣的音頻畫面比起使用更多麥克風的情況清晰且相位協調。簡單,但通常足夠。
當然,這需要鼓手具備良好的內部平衡,確保鈸聲不會壓過通鼓的平衡。例如,Jimmy Page曾說,在錄製那些大而寬敞的Zeppelin曲目時,如果在控制室裡聽到騎鈸聲蓋過鼓聲,他不會尋找技術上的解決方法,而是直接出去告訴John Bonham,而鼓手會調整他的演奏來解決問題!
我聽到一些人說:「但我的鼓手不是Bonham!」但我認為答案應該是:「對啊!你的鼓手應該更樂意為了錄音的效果而做出改變,而不必像鼓界天才那樣在意每個細節!」如我多次強調的那樣,當有簡單的解決方案時,尋求複雜方案通常是錯誤的選擇。
錄製進入DAW的優勢
這並不是說簡單的錄音方式會完全鎖定你的音量平衡,無法在混音中調整。我通常會在立體聲的整體鼓組麥克風的區域中分離出通鼓填充的區塊,根據需要使用「Clip Gain」提升音量。如今在DAW世界裡,我們有許多卓越的工具可以在後期操控聲音,這應該讓你對簡單的麥克風設置更有信心,而不是更少。
我並不是說我的方法是唯一或「正確」的方法。當下的情況以及你聽到的聲音應該指導你的選擇。就像那位古典音樂錄音師如果覺得長笛聲不足時會在長笛區加上專屬麥克風,如果在某個情境下你覺得Hihat聲不足,也許你就該加上Hihat麥克風。我的重點在於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那支Hihat麥克風(或更多長笛)。
通過回顧鼓錄音的歷史,並在聽到有需求時再添加麥克風,而不是因為你認為或讀到該這麼做,你很可能會發現你的鼓聲在混音中更合適、效果更佳。
你是否發現自己開始使用更少的麥克風,並利用DAW中的功能來解決鼓錄音中的問題?還是你喜歡讓多支麥克風保留更多選擇?在評論中分享你的理由吧!

威廉·威特曼(William Wittman)是一位格萊美獎得主,身兼製作人、音訊工程師、音樂家及詞曲創作者等多重身份,並且獨立工作於紐約。他的代表作包括辛蒂·羅波(Cyndi Lauper)、瓊·奧斯本(Joan Osborne)、胡特樂團(The Hooters)以及外野手樂團(The Outfield)的多白金銷量首張專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