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azumi Inada
2019年度的筑波大學雙峰祭上,我受邀負責舞台企劃「ツクライブ!」的燈光設計和現場操作,負責了一場70分鐘的現場直播。
本篇文章記錄了在學祭舞台上實現其他團體未曾使用的燈光設備獨特引進和操作的過程,並且分享了我在從事劇場燈光設計工作中,當擔任現場直播燈光操作時所考慮的各項事項。
文章分為技術篇和設計篇,這篇是「技術篇」,如果您也能閱讀設計篇,我將非常高興。
目錄
ツクライブ!/T'qours是什麼?
いなだ是誰?
設備準備(設置)
控制與操作
設備信號輸出
編寫程式控制燈光的過程
總結
ツクライブ!/T'qours是什麼?
「ツクライブ!」是由筑波大學的學生組成的「Love Live! Sunshine!!」中的Aqours翻唱單元。每年都會參加雙峰祭(2017年之前是μ's翻唱單元),並以其高水平的表演吸引大量觀眾,成為極受歡迎的企劃。這真是太棒了。

出演者的實力固然重要,但在背後運作的服裝、道具、小道具、演出效果、紀錄等工作人員團隊的技術力同樣是一大特色。觀眾席上配置了多部包括起重機的攝影機,舞台上除了原有的燈光外,還加入了煙霧、激光等特殊效果設備,音響與燈光的控制則由全體獨立的工作人員負責,最後甚至會發射銀色紙帶……這一切都相當驚人。能夠參與其中,真是感到十分榮幸。
いなだとは
我叫稻田和巳,現在是信息媒體創成學類的四年級學生(當時是三年級)。我在高中時曾參與劇場社,並且之前也有不少機會觀賞舞台作品,因此現在仍然經常與舞台相關的工作,特別是燈光、音響和特殊效果等方面有所關聯。目前,我主要在所屬的社團「人形劇團NEU」的舞台工作中負責相關工作。

我並沒有系統性地學過照明知識,大多是透過在高中的時候,每年參加一次的演劇部比賽,從舞台工作人員那裡得到的建議,還有過去看過的舞台,以及從Twitter上的照明界人士獲得的知識,來勉強應付的。
舞台之外,我還從事Web開發和圖形設計等工作。
機材仕込み(設営)
會場選擇了學校祭中最大的UNITED舞台,演出時間為70分鐘。對於雙峰祭的舞台企劃來說,這已經算是相當大的規模了。

機材的準備在調整過程中有幾次變動,但最終形態是「4台移動燈光+激光+煙霧機+大砲」,這些設備將會添加到由學校祭執行委員會委託的業者所設置的舞台基礎照明和支架上。
攜帶進場的照明設備配置大致如下。原本我希望能將移動燈光安裝在舞台的最遠處,但由於執行委員會在那裡設置了巨大的背景板,最終只好將移動燈光移至舞台的外側。

在高度方向上,我原本想將設備放置在分層的腳手架(イントレ)的第三層,但由於需要人力將超過20公斤的設備搬到高處,這樣做非常危險,因此只能無奈地放棄,選擇將它們安置在第二層。這張照片是在設置過程中拍攝的,展示了左側遠處的移動燈光已經點亮的情況。

在工程中,因為工程師人手不足,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但從觀眾席上帶來的衝擊似乎也相當大,據說其他舞台表演團體還向我們詢問了移動燈光的來源。能夠付出努力並看到這樣的成果,真的很值得,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控制與操作
負責舞台的業者「MUSIC PLANT」負責了幾乎所有企劃的操作。然而,對於「ツクライブ!」來說,由於有自帶設備,除了搬運和設置,還必須自己負責演出的控制,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由於我自己主要從事舞台照明工作,因此沒有音樂燈光控制方面的經驗,這讓我不得不去探索新的操作方式。

這次舞台使用的通道(功能、操作參數)大約有100個以上,若用一般人能想到的,擁有眾多旋鈕的設備進行手動操作,顯然是無法應付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依賴PC軟件來進行自動操作。
然而,經過對各種軟件的檢討,發現了不少問題。大部分軟件要麼價格過高💸,要麼操作不夠簡便🤔(畢竟現場工作是第一次接觸的事)。而免費軟件則經常出現Bug🐞。最終,決定還是自己動手開發一款專用的軟件。

我開發的軟體是這樣的。由於音響的Cue(播放開始的時機)已經由另一個現有的應用程序決定,因此我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序,讓它可以根據音響的Cue來切換事先準備好的照明場景。
實際上在本番的運作中,情況是這樣的:隨著音樂的節奏,畫面上的通道值會依次改變,而這些改變會直接影響到舞台上燈光的變化。
為了讓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簡單了解(💥不感興趣的人可以跳過這部分),變化的時機和內容都是作為程式碼的一部分來編寫的。燈光的運動和顏色都被拆解成了許多細小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預設(プリセット),每個場景都是這些預設的組合。
這些預設的本質是「當給定一個時間時,返回控制輸出值(DMX)的函數」。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創建出「持續運動的燈光」,或是「將設置時需要調整的常數參數進行統一管理」,達到簡化和優化的效果。例如,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將每個移動燈具的運動範圍閾值進行統一,並在前一天的設置時檢查並設定好這些值,這樣一來就可以一次性修正所有場景。
⛑我並不打算寫成一篇技術性很強的文章,因此不會在這裡深入探討預設、序列的結構、實現方式或背後的設計邏輯。如果對這些部分有興趣,歡迎在Twitter等平台上提出問題,我會盡量回答🙇♂️。

順便提一下,由於這次的工作是比較臨時接到的,所以軟件的開發時間(包括計劃編寫)只有6天。能夠順利運行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大家可別模仿這種做法。
機材的信號輸出
從PC到照明設備的信號輸出,使用的是通過網絡進行通信的Art-Net協議。
雖然在正式演出中,我選擇了全部使用有線連接,但如果使用Wi-Fi,實際上是可以進行無線控制的(!)。因此在設置過程中,我就帶著筆記本電腦💻四處跑來跑去。這樣的方式非常方便,能夠在機材旁邊或是觀眾席上進行測試和設計,真的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我覺得大家應該更多地嘗試這種方式。

Art-Net 到 DMX 轉換的挑戰
當要實現這個目標時,一個瓶頸就是從 Art-Net 到 DMX(照明設備的控制信號)的轉換器,這些轉換器通常價格相對較高。然而,いなだ使用了自己用微控制器製作的基板,並為其加裝了外殼,這樣的成本不到1000日元!🎉 這樣的成果非常具成本效益,真是太棒了。
寫程式來控制燈光
對於普通的照明技術人員來說,編寫程序來控制燈光並不是常見的做法(這是很自然的事)。那麼,為什麼這次會嘗試用寫程式來進行操作呢?這樣的做法有什麼意義呢?
いなだ認為,這是一種照明控制思想的提案。照明控制工具(無論是照明桌還是軟體)通常會反映設計者的設計思想,並且可以看出設計者所假設的使用場景。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重新設計,並將其投入到現場中使用(當然,這些成果的可靠性還需時間檢驗)。不過,這樣的過程肯定會在某些時候發揮作用。
實際上,いなだ並不是第一次使用自製應用程序來控制照明。在去年夏天,他在社團中擔任演出總監的舞台劇《おとしもの》中,音響和照明的控制全都通過內製的應用程序來實現。
動機的背景
這次的動機相當簡單明瞭。當時的社團實際工作人員只有5人,而在需要處理4位演員的作品時,音響與照明只能由一位人員負責,而且這位人員也無法參加大部分的排練。因此,《おとしもの》的音響和照明系統是為了減少人力成本,並且能夠讓人員在極少的排練時間內、以極少的人數來操作所開發的。
「ツクライブ!」的目標與動機
在這次的《ツクライブ!》中,主要目標是實現一個系統,能夠「在關鍵的cue點上同步並播放連續的時間軸」,這是為了符合使用場景的需求。同時,這也是為了驗證自己早就想過的一個假設:「程式設計中出現的概念,是否與照明控制相容?」的動機。
這裡的概念,包括了無狀態的函數來描述場景,以及繼承的概念。在本次開發中,我實現了一個結構,讓「預設值擁有繪圖函數,並且可以遞歸地擴展和繼承其他預設」,結果證明這個方法對我負責此項目非常有幫助,因此也算是對這個假設的成功驗證。

我所考慮的這些想法,可能與現有產品中使用的一些概念有所重疊,所以我不敢說太過驕傲。然而,即便如此,對於我所面臨的問題,能夠創造出易於使用的概念並將其實現,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且有意義的事。
順帶一提,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2019年夏天參加的teamLab株式会社的實習對我影響深遠。在那次實習中,我加入了負責物理裝置的「工作室」部門,並且在一個使用動態燈光製作演出的團隊中待了兩週。這些人就是製作這樣作品的團隊。
誰都能看得出來,這不是手工操作,而是完全以程式碼設計並運行的。控制框架是公司內部開發的,演出則是通過設計繪圖函數來實現的。接觸到這種與傳統舞台照明人員完全不同的設計思想,並且在原本只是模糊地想過「是不是能做程式化的照明」時,突然能夠操作全程由程式碼控制的照明,讓我感到非常新鮮。
目前我正在開發的軟件,為了更符合舞台的特性,結構與teamLab的完全不同,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受到其設計思想的影響。非常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teamLab的各位。
總結
今年度的「ツクライブ!」照明工作,我獨立設計並操作了所有場景的計畫,這樣的嘗試讓表演更加引人入勝。在技術方面,我採取了自主攜帶設備及開發專用控制軟件等措施,並且順利完成了本場演出,成功留下了新的嘗試經驗和未來可用的技術知識。
「技術篇」到此為止。感謝您讀到最後!雖然時間短暫,但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工作經歷。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將來還能參與類似的項目。
文章中的演出者照片來自「ツクライブ!」官方攝影師@ITF_ProfF,特此致謝🙇♂️。
💥期待大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和介紹這篇文章!如果對內容有更多想了解的地方或有任何建議,請隨時告訴我。
此外,「設計篇」也已經公開,這裡面有關於照明設計的討論和現場發生的更多內容,內容更加豐富。也請您觀看!
(最後)我也接受與照明、Web設計及圖形設計相關的工作。如果有有趣的案子,請一定告訴我,並請查看我的作品集。
感謝閱讀。
Comments